陵园简介
“四保临江”烈士陵园前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时,于1933年建立的供奉“天照大神”的神社,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被临江人民群众捣毁,于1945年12月8日将为解放临江牺牲的革命烈士安葬在这里,由此衍变为革命烈士陵园。
1949年7月15日烈士纪念碑建成,碑高14.6米,象征四保临江战役于1946年打响。时任辽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刘澜波同志为建成的纪念碑题词“为人民解放事业死难烈士永垂不朽”;解放后纪念碑经过修缮,正面镂刻着红五星和毛泽东手书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八个大字;1995年对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,形成了大理石贴面,花岗岩底座,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陈云同志的题词“人民烈士,浩气长存”2016年纪念碑重建。碑体全部由锯切花岗岩石料砌筑外壳,内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。重建后的纪念碑总体分两部分,由基座和碑体组成。基座高1.08米,像征着“四保临江战役”进行108天。“四保临江”战役的胜利是东北战局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,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。碑身主体高19.47米,像征着战役于1947年胜利结束;分四层台,代表着四次临江保卫战役;二、三层台由左、右、背面三面环绕像征北满部队三下江南(三次南下松花江)配合四保临江战役。在一层台的四面框内镶砌“四保临江”内容的浮雕画;在三层、四层台上沿设有浮雕花边图案;在三层台左右两侧设有1.2米x1.2米浮雕花环,以悼念“四保临江战役”而英勇牺牲烈士的英灵。
1989年,陵园墓区规划,将陵园西侧墓群整体移至烈士纪念碑东、西两侧,安葬着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及初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475位革命先烈。2005年将六道沟烈士陵园、大栗子烈士陵园的烈士全部移至“四保临江”烈士陵园。如今的“四保临江”烈士陵园中安葬着713位革命先烈,共有烈士墓440座,其中无名烈士322位,有名烈士391位。
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,定名为“四保临江“烈士陵园;199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;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;2009年11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确定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。
为了更好的弘扬四保临江精神,宣扬革命烈士事迹,1992年建成了“四保临江”烈士纪念馆。2005年,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示,投次1200万在原纪念馆的基础上改扩建成如今的“四保临江”战役纪念馆,并由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馆名。纪念馆由战前运作、战役详情和拥军支前等8个展厅组成,馆内藏品千余件,有各大军区提供的枪支、武器;从烈士陵园出土的烈士遗物;参加过“四保临江”战役的老将军遗物等。馆内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,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,丰富的文物,系统展示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军“三下江南,四保临江”的战斗场面,全面地反映老区人民奋勇支前,参军参战的无私奉献精神。
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近年来我们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,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,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,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、信念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