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语有“巾帼不让须眉”之说,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,女性不仅是女儿、妻子、母亲,更是我党万千革命战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今天,我来讲述一个为了革命忍受与爱人分离之苦,咽下割舍骨肉之痛的英雄故事。
1945年9月,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,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之中时,国民党为了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,再次将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。在革命危急关头,她决心奔赴前线。
入夜,她看着身边两个不到5岁的女儿,陷入了沉思。她深知,此次前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,又想起自己幼时便失去了亲生父母,这种遗憾就不能落在两个孩子身上。她决定,无论去到哪里,面对多大困难,女儿都要在她身边。
她带着女儿从晋西北出发,开始了极其艰苦的万里跋涉。一路上颠沛流离,忍饥挨饿,最终到达了通化。一家四口团聚时,她已是疲惫不堪。
她刚来到南满,国民党就向我南满地区发起进犯,气焰十分嚣张。而此时的南满我军兵员少,装备差,物资供应也日趋紧张,战斗一旦打响,形势严峻。面对这种形势的考验,她不顾万里跋涉的疲劳投入战斗中。将女儿安顿好,便带领工作人员下到基层,走家串户发动群众,向群众宣传党中央的指示,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,广大人民群众在她的影响下,纷纷踊跃之前;夜里昏黄的油灯下,她赶写材料,组织印制宣传单,写标语。没人知道她是怎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。为了提高战士们的作战激情,她组织文工团排练节目,到前方部队进行演出,一忙就是一天,经常忍饥挨饿,原本就纤弱的身体日渐消瘦,但她为了革命事业,从未停止过工作。
1946年10月,正当坚持南满对敌斗争进行到关键时刻,她因积劳成疾,已致病倒在床。几天来水米不沾,高烧不止。13日凌晨,大栗子野战医院的病房中异常的安静,病床上,她慢慢的睁开了眼睛,看到了面前这两个可爱的孩子,想到丈夫在前线为了革命事业日夜奋战,心中五味杂陈。弥留之际,她久久不愿闭上自己的眼睛,作为母亲,她还没有将一双女儿抚养成人;作为战士,她还没有看到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。一行泪从她的眼角慢慢滑落,她再也支撑不住了,缓缓的闭上了双眼。病房中传来了两个孩子失去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叫声,这哭声回荡在病房中,走廊里,这哭声深深的扎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。
她就这样带着遗憾,怀着悲伤离开了她眷恋的亲人和战友,离开了她所挚爱的革命事业。她叫姜文,牺牲时只有24岁,青春正值之时,她将满腔的热血和短暂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,但她青春的热情和刚毅的精神,却在烽火硝烟的战争时期愈发出无限的光芒,烽鼓不息,青春永恒。
撰稿:徐少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