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保临江战役期间杰出的文化宣传工作(二)

浏览次数:3413

临江文工团的脚步叩响大江南北


        1947年6月成立的临江中学附设艺术研究班,经过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和文艺基础知识,成功演出了歌剧《白毛女》和一些小戏,为后来临江文艺工作团的成立,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    9月1日,经县委批准,临江文工团正式成立,这是临江县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。金秋十月,著名艺术家张庚(建国后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)、张望(曾任沈阳鲁迅美院院长)、张汀(曾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)、丁鸣(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)、陈紫(著名作曲家)和陈锦清(曾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)率领鲁艺文工团第四团,从北满到临江。他们演出了秧歌剧《收割》《李二小参军》《干活好》和小话剧《反翻把斗争》,发行了《张望版画展》和《活捉谢文东连环画展》。鲁艺四团在紧张演出间隙,还对年轻的临江文工团演员进行手把手的辅导。临江文工团在中学大礼堂向他们汇报演出歌剧《白毛女》,在观后座谈会上,受到舞蹈家陈锦清和四团同志们的热情指导和鼓励。名师出高徒,临江文工团很快地便把学过来的地道北方秧歌舞,传授给辽宁一分区宣传队。

文工团演出


      1947年10月下旬,根据通化地委和县委的决定,除少数同志留在地方外,临江文工团大部分同志(共33人)并入辽宁省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。1948年春节,基本上以原临江文工团原班人马演出的修改本《白毛女》,以全新的面貌推上了通化东北大舞台。《李二小参军》《收割》《姑嫂劳军》《算卦》等秧歌剧也出现在通化的街头。    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,辽宁一军分区组建了辽宁省军区独立一师,宣传队随之也改变了番号。1948年3月,宣传队离开通化,移驻海龙县杏岭村,深入沈铁抚这三角地区,为敌后部队演出,接着北上伊通参加长春战役。队员们分组下到连队,张束(守伦)等来到三团一连,白天协助连队进行战前动员,晚上则帮助连队开展文娱活动,为军民演出炕头戏,表演歌曲、曲艺,还边讲边唱《白毛女》和《血泪仇》选段。长春守敌投降后,宣传队员们告别了养育他们的吉林大地,急速西进参加了辽沈战役。冯力(来才)、张束(守伦)、林柯(树方)、侯瑛(英男)等人冒着炮火,随部队冲进沈阳。后来,独一师改番号为153师,归40军建制。宣传队随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,而后又跨黄河、过长江参加解放武汉的战役,这时,原临江文工团大部分同志陆续调做其它工作,但有11人仍留在宣传队,主要领导干部均由原临江文工团的同志担任。文工团随同解放军前进的步伐,把学来的秧歌舞扭到了沈阳、北京、武汉,扭到了向南方进军路经的城镇和乡村。这些稚嫩的中学生们,在延安来的老同志蔡天心、江帆的精心培育下,在辽东军区宣传大队、东北鲁艺四团,李红光支队宣传队以及鸭绿江文工团的熏陶下,逐渐成长起来。 原临江文工团的同志们经受了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考验,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,逐步成长为党政军机关与文艺单位的中高级领导干部。长期坚持文化艺术工作的有:黄恺 (相忠)多年任武汉市演出公司经理;单也(增壮)六十年代就职《文汇报》驻京记者;颜展(俊富)曾任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政委;刘凡(玉范)曾任承德市文联主席;一非(张锡君)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;侯瑛(英男)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副团长。


《文化吉林·临江卷》,时代文艺出版社,2014年,第62页)




 
  • 版权所有: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    地址:白山市临江市新市街道帽儿山路2号
  • 技术支持:长春亿人科技